基于黑色素納米顆粒在光聲成像引導下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
急性腎損傷(AKI)是發(fā)生在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內的腎衰竭或腎臟損害,,可導致水和電解質紊亂,、氮質血癥和尿量減少等癥狀。多種疾病可以誘發(fā)AKI,,包括缺血再灌注損傷,、橫紋肌溶解及藥物毒性損傷等,。AKI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現(xiàn)有研究結果認為與大量活性氧的產生,,從而繼發(fā)炎細胞浸潤,,導致細胞凋亡等有關。最近研究表明,,抗氧化納米藥物是預防治療AKI的有效策略,,例如二氧化鈰納米顆粒,但是由于自身潛在毒性,,限制了其進一步推廣使用,。因此,開發(fā)一種高腎富集,、無毒的抗氧化納米顆粒是治療AKI的新策略,。
黑色素是一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生物聚合物,具有光聲特性和藥物結合能力,,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用于成像引導的內源性納米載藥系統(tǒng),。黑色素是一種存在于許多生物體內的天然色素,,它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基團,能夠消除ROS,。目前,,黑色素已經(jīng)被研究用于治療一系列與活性氧相關的疾病,如缺血性中風,、急性肺損傷及急性腹膜炎等,。然而,在急性腎損傷方面的研究仍未被充分開發(fā),。
因此,,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張瑞平教授團隊通過黑色素納米顆粒負載PJ34,并將其與Anti-GPR97偶聯(lián),,成功開發(fā)了一種靶向納米給藥平臺(GMP),,從體內外探究其在橫紋肌溶解誘導的急性腎損傷中的治療效果及其相關機制,并能實現(xiàn)光聲成像引導下的療效監(jiān)測,,旨為提高急性腎損傷治療效果提供新思路,為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提供理論依據(jù),。該研究成果于2022年5月以“An auto-photoacoustic melanin-based drug delivery nano-platform for self-monitoring of acute kidney injury therapy via a triple-collaborative strategy” 為題發(fā)表于《Acta Biomaterialia》,,IF=8.947。
山西醫(yī)科大學2019級博士趙旭輝為本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張瑞平教授為通訊作者,。本課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可降解“鈴鐺”型納米遞藥系統(tǒng)的構建及其用于三模態(tài)成像引導下糖尿病腎病(編號:8207198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項目“光聲輔助的納米藥物靶向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編號:2021Y373)”等項目資助,。